聯系我們 / CONTACT


029-87428981
- 電話:029-87447626
- 郵箱:hongfacompany@163.com
- 地址:西安曲江新區旺座曲江E座11層1103-1104號
新觀念、新模式、新思路——海綿城市成為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風向標
2015年~2016年,由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聯合開展了兩批30個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試點建設成效顯著,“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有目共睹。成效在于讓新興的海綿城市理念深入人心,不僅讓低影響開發理念(LID)逐漸上升到海綿城市的系統認知,還讓圍繞“水”字做好文章這一舉動備受社會關注和肯定。
2015年~2016年,由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聯合開展了兩批30個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試點建設成效顯著,“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有目共睹。成效在于讓新興的海綿城市理念深入人心,不僅讓低影響開發理念(LID)逐漸上升到海綿城市的系統認知,還讓圍繞“水”字做好文章這一舉動備受社會關注和肯定。在筆者看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成就不僅僅體現在涉水領域,更重要的是,在海綿城市理念的指引下,激發了新一代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理念的產生,強調“人”“生態”雙重核心要素,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這種新理念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尋找到了一個具象創新的突破口。
基于系統化思維的海綿城市建設,讓“規劃一張網、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一張藍圖干到底”有了一個可實踐的落腳點。既有利于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扎根與建設領域管理模式的創新,又驅動了涉水領域的城市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為城市智慧化建設提供了先導經驗。
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一種新觀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和增長的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薄懊篮蒙睢币鈺菀?,言傳甚難。但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我們似乎找到了一種“美好生活”的“言傳方式”,那就是人們在物質、精神和環境三方面同時滿足的生活,即對人與生態的雙重尊重。筆者把這個“言傳方式”稱為“新生態設計觀”。
海綿城市,指的是運用低影響開發理念,將傳統雨水的快排模式轉變為慢排模式。要實現這一轉變,核心是場地豎向的調整,即將綠地由常規的高于道路調整為低于道路,使道路雨水改變方向,優先就近排入綠地。就近進入綠地的雨水含有豐富的物質,這些物質大部分能被綠地所吸收和利用,轉換為植物所需的營養與土壤改良的介質。而綠地土壤中涵養的雨水在雨過天晴后,既能繼續給植物提供水分,又能通過樹木的蒸騰作用,蒸發到大氣中,平衡局部場所的溫濕度,改善微環境……這些小場景,在不需要任何外界干預的情況下,實現了物質的自循環。海綿城市的慢排模式降低了植物化肥的使用量,進而降低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為城市河道水質的改善和保持創造了更易實現的條件。這就是生態的原始意義,也可稱之為城市的初級生態。初級生態積少成多,城市自然更生態更宜居。
同時,海綿設施可實現道路不積水、不積泥,雨后即可無憂出行。透水路面實現“小雨不濕鞋”,行人在道路上行走的及在雨天被充分釋放。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人的活動時間和范圍逐步擴大,生活環境的程度大幅提升,體現出“以人為”的核心價值。
綜上,海綿城市建設創造了**可能,不僅改善了城市生態,還增強了生態的落地性和可感知性。因此,筆者提出了“新生態設計觀”。而“簡而有韻精而有致、以人為尊的文化、改良的生態、低維護且自循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則是對“新生態設計觀”注解的關鍵詞,也是美好生活的愿景。這**,都源于海綿城市的建設。
為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開辟了一種新模式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背鞘惺侨嗣竦某鞘?,城市發展的終目的,是為了讓城市里的每一個人,都能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城市管理方式應隨著城市的發展變化相應轉變。正如總書記指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精細化管理的出現恰逢其時,是當下治理城市的有益模式,也是大勢所趨。城市精細化管理是指綜合運用市場、法律、行政、社會自治等手段,通過城市管理目標量化、管理標準細化、職責分工明晰化等措施,形成以“精致、細致、深入、規范”為內涵的城市管理模式。如何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創新城市精細化管理模式,是現階段的熱點話題。
眾所周知,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管理常見的模式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或成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其實質都是分布式理論管理模式的實踐。分布式理論的原則是不要分布。這句話看似矛盾實則揭露了分布式理論的很多特征。根據分布式理論的這一特征,筆者實踐了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管理新模式,推行“1+N(1+N)”工作機制。分布式理論的兩大思路。下面圍繞業務與行政兩大板塊,討論其運行機制及與精細化管理的關系。
業務板塊,首先構建以“1”為核心的組織架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內部各個部門的技術崗組成(N),受成員單位內部(1)的領導。(1)是成員單位內部的技術總工,統籌成員單位內部各個部門的技術,協調統一技術指標,同時也屬于上級“1+N”中的“N”,“1”是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總工或總師,統籌成員單位的“N”,終將海綿城市的技術都統籌協調到“1”。通過“1”的技術統籌,可分解出具體的指標,并進行量化和責任化,從而形成精細化的分布管理模式。
例如,一個城市在常規降雨模式下,其技術精細化控制的核心是:通過“1”的統籌、“N”的執行,理順各級排水量,實現地塊的外排雨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管網的(規劃部門負責)≤管網末端泵站的流量(水務部門負責)≤河道的儲存能力+河道泄洪泵站的流量≤流域河道的防洪能力。
行政板塊主要體現在海綿城市專項設計審查與驗收管理執法的普及化。海綿城市建設雖如火如荼地進行,但在驗收流程與監管機制的創新上突破并不大。要么是小范圍聘請第三方機構監管,要么是放任建設單位自行監管,政策不穩定不連續。
筆者根據大量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設計經驗,總結出一套海綿城市專項設計審查與驗收方法,簡稱為“一三四”法,即一個量化指標、三層審查構架、四個可測量的驗收要點。
在實施過程中,所有的驗收都能夠量化和指標化,且能很好地規避第三方機構監管模式的不可復制性以及現行監管部門專業人員匱乏的問題。海綿城市驗收的“一三四”法,實現了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監督執法,使海綿城市執法回歸到了常規建設工程的管理模式。
綜上,通過海綿城市“1+N(1+N)”工作機制,采用分布式管理原則,在技術上以集中式管理形式為主、在行政上以分布式管理形式為主,實現了涉水數據管理目標的系統化和量化以及審查與驗收管理的常規化和專業化,為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筆者認為,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實現城市智慧化管理和運行,從而為城市中的人們創造更便捷、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海綿城市與智慧城市有多個關聯點:一是協調涉水數據從源頭到末端控制標準的一致性與連貫性;二是內澇防治與洪澇調度;三是水質保障與水資源利用;四是城市水。
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是數據采集和數值模擬,目的是通過場景應用,服務于政務精細化管理與群眾美好生活。構建海綿城市智慧平臺,能夠科學合理地規劃海綿城市建設時序,從而加強精細化管理能力、提升海綿城市整體運營水平。
城市建設不缺基礎數據,缺的是數據共享。海綿城市通過“1+N(1+N)”設定方式,可針對性地獲取各部門**范圍內的有效數據。數值模擬表現在常規工況下的邏輯算法與超常規工況下的邏輯算法的自我學習與更新。常規工況下的邏輯算法相對容易建立,可根據工況設定不同的模塊,通過預設邏輯完成。比如下墊面變化對應管網能力管理或者可滲透地面能力管理、不同雨情的泵站起動模式管理、超常規暴雨的城市保障與臨時排放通道管理等。超常規工況下邏輯算法的自我學習與更新則相對復雜。因為海綿城市智慧平臺很難有大投入去建立平臺的自我學習功能,且更新還需要末端的經驗總結反饋。例如,疫情下的水質監測與調度,需要后臺專業人員根據實時數據與防疫專家的意見設定算法。所以,并不是平臺搭建完成后就一勞永逸,還需自我學習與更新,依靠平臺技術管理人員通過實踐反饋更多更新的管理邏輯。
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需要重視和管理改變的是整體調度和執行。建立平臺容易,人為跨部門調度并運用于平臺日常管理卻很不容易實現。因為每一個調度方案,即便系統優,也不**能實現子系統優。所以在執行過程中,部門間的利益存在差異化,勢必會產生個別部門不配合執行的問題。然而,若是在實際運行中在“1+N(1+N)”工作模式上建立頂層領導機制,由“1”對平臺的整體運行效果總體把控,平臺大腦直接控制各子系統執行,“N”的職責是反饋各子系統效果,實現整體調度迎刃而解,這也是分布式理論的管理模式。
綜上,海綿城市智慧平臺建設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新思路。一是確定工況,設定算法,由簡入繁。二是平臺建設并非一勞永逸,而是需要不斷反饋效果與優化算法,持續更新管理模塊。三是智慧平臺的運用,要有頂層設計作為支撐,發揮強有力的領導力和執行力。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海綿城市在解決涉水問題的同時,利用系統思維和生態思維,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政府機構管理改革與智慧城市建設基礎上,通過試點先行先試提供示范經驗,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貢獻專業力量。
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